## 农信社弊端:小额贷款偏低问题
一、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现状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农信社小额贷款发放比例偏低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就业。
据有关部门统计,2021年,全国农信社小额贷款余额仅占总贷款余额的15%左右,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其中,部分农信社小额贷款余额甚至不足总贷款余额的10%。
二、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的原因
造成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风险意识**
农信社是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普遍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农信社在发放小额贷款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许多农信社出于谨慎考虑,不愿发放小额贷款。
**2、缺乏创新意识**
农信社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信贷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在小额贷款领域,农信社没有推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导致小额贷款业务难以开展。
**3、缺乏人才储备**
农信社长期以来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具有小额贷款业务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因此,许多农信社在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时,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难题。
三、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问题的危害
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小额贷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抑制了农民创业就业**
小额贷款是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导致农民获得小额贷款的难度加大,抑制了农民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导致农村地区就业困难加剧。
**3、加剧了农村贫困问题**
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导致农民获得小额贷款的难度加大,加剧了农村贫困问题。许多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发展生产,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四、解决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信社小额贷款偏低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风险意识**
农信社应提高风险意识,认识到小额贷款业务的风险是可控的。农信社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小额贷款风险,如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提高小额贷款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能力。
**2、增强创新意识**
农信社应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小额贷款模式。农信社可以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推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如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担保贷款等。同时,农信社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线上小额贷款业务,降低小额贷款业务的成本,提高小额贷款业务的效率。
**3、加强人才储备**
农信社应加强人才储备,培养具有小额贷款业务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农信社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人才,如组织小额贷款业务培训,选拔优秀员工到小额贷款业务一线锻炼,与高校合作培养小额贷款业务人才等。
**4、完善政策支持**
相关部门应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农信社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相关部门可以出台鼓励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对农信社小额贷款业务给予财政补贴,对农信社小额贷款业务损失给予风险补偿等。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小额贷款业务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农信社小额贷款业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