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最突出的风险表现在哪一方面?
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 对贷款人来说,贷款风险最主要的是信用风险,但贷款风险除了信用风险之外,还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归结起来,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农村信用社在旧体制下积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金融风险日渐显现,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已然危及到农村信用体系的金融安全。因此研究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控制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确保农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用贷款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目前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借名贷款”带来的风险,如何防范化解“借名贷款”带来的风险,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助贷网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操作风险多发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信贷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一是对同一贷款户由多个信用社多次发放贷款,从而达到化整为零、逃避贷款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违规发放贷款的主要形式,造成贷款损失严重。
农村信用社存款无风险。农村信用社是一个可靠、合法的金融机构,所以在农村信用社存款是可以信赖的,但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或把钱放在不同的银行。农村信用社50万以内的储蓄存款可以放心。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
农村信用社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风险点有哪些?我们如何防范?
1、道德风险 (宴请、送礼、拿好处)最终被腐蚀,成交 高风险 业务。信贷员不专业导致判断错误,如被 客户 欺骗,如客户夸大 收益 、隐藏负债、行业 出现 系统性风险 等 抵押物 评估过高,导致客户套现 风险 。
2、您好,这些风险原因主要为:信用风险。此类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威胁最大,而且发生率较高。市场及政策的不可预知性风险。
3、担保抵押流于形式 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保和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
4、贷款风险有:农村信用社在通过诉讼方式催收借款时未认真审查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有些当事人已不具备主体资格,增加了贷款回收的风险。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审查不严,有些借款人假借他人之名与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或保证合同,致使贷款最终无法追回。
5、一)严格执行贷款新规的有关规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对法人客户贷款5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贷款30万元以上的要实行严格的柜台受托支付管理,从源头上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基层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1、存在虚假报表情况。公司类贷款提供的报表不够真实,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数字与企业征信系统不一致,企业现金流量表报表数据虚假,甚至个别企业不会编制现金流量表。档案不规范、资料不完整,甚至出现缺失现象。
2、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兼并。
3、贷款五级分类分别是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其中后三者被银行定义为不良贷款,这一划分标准是以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为依据的。五级分类法建立在对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分析的因素包括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
4、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的调查信息不能通过信贷咨询系统及时了解,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发现,致使多头借款、一户多社交叉借款现象普遍。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
5、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评估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贷款风险时,会根据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及贷款状况进行五级分类,分别是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正常类,借款人具备履行承诺的能力,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量充足,还款意愿明确,农村信用社对其偿债能力有充足信心。
如何提高信贷规范化管理水平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建立学习平台,积极贯彻和传导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操守。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三是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努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和信贷管理能力,提升信贷工作水平。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国家宏观形势的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大客户和大项目的信贷投入增加迅猛,贷款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在集中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集中。
严格执行政策,加强信贷基础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半年来,我行深入学习总行会议和文件精神,认真执行政策,从严监管企业,规范内部管理,防范风险,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为完成全年经营责任考核指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