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的历史走势
1、-1979改革开放前,利率总体向下,1955年为92%,1979年为96%。1980-1988的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物价飞涨,经济起步,利率逐步开始上涨,到1988年已经上涨到6%。1989-1993年,利率狂飙到10%以上,89年的五年期存款利率更是超过了18%,但是即便如此,通货膨胀还是远高于存款利率。
2、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曾出现三次下调,1月,1年期LPR与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BP、5BP。5月,5年期以上LPBP,创下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最大降幅。
3、随后在一年时间里利率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56%,两年后,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点,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央行连放2大招:三次降准放水超1.7万亿
月13日,央行发布通知, 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这三次降准,一共释放了长期资金近75万亿! 另外,进入三月中下旬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节奏明显加快,反映出宏观政策层面对稳增长的紧迫性。就在4天前的3月30日,央行还超预期大幅“降息”。
放水七万亿的说法是错误的。央行的再贷款行为被一些记者误解并夸大其词,实际上它只是正常的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再贷款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这有助于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促进银行信贷的发放,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此次降准既是时隔20余天以来的第二次降准,也是时隔仅4天以来又一货币政策宽松重要举措,3月30日,央行逆回购利率大幅“降息”20个基点。
从历史长期角度来看,为什么利率水平是不断下降的?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技术进步放缓、增长红利消失等不利因素,经济增速也在持续下滑。0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1)利率是国家调控的工具。
银行理财利率为什么越来越低?银行理财利率越来越低的原因如下:市场利率下调 当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市场利率时,会引起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跟着下调。
缓解息差压力、增强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是银行调降存款利率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74%的历史低位,较去年底继续大幅下行17个基点,其中国有大行、城商行的息差水平已经收窄至8%的合理水平以下。
2008年9月以来,CPI和PPI的走势及其变化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什么...
CPI与PPI直线上升表明,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剧,存在着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向;CPI与PPI的迅速回落表明,存在着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国内经济的下行风险逐步加大。(2分)CPI一路上扬的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通货膨胀预期则是价格持续上涨最为关键的因素。
CPI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成本,由于我国不计入住房,2008年2月是受雪灾和新年的影响,才上升。2月后供应充足,下降是必然的。而PPI反映的是工业品的价格水平。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需求增长的影响,保持上升也很正常。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金融业与对外贸易: 影响一 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
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趋热的“黄灯”后,从今年初开始,连续亮起“绿灯”,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