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抵押与借款及其法律责任
虚假抵押与借款是指行为人以虚假的房屋、土地等抵押物或者以他人名义抵押的房屋、土地等抵押物向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单位骗取贷款的犯罪行为。
一、虚假抵押与借款的特征
1. 主观方面: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且明知自己提供的是虚假的抵押物或者以他人名义抵押的房屋、土地等抵押物。
2. 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虚假抵押与借款的行为,骗取了贷款。
3. 客体方面:本罪侵犯的对象是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4. 主体方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虚假抵押与借款的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属于金融诈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民事责任: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属于民事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3. 刑事责任: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情节严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虚假抵押与借款的防范措施
1.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审核工作,严格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抵押物的真实性。
2. 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定期对抵押物进行检查,防止抵押物被转移或者毁损。
3. 建立健全抵押物登记制度,对抵押物进行登记备案,防止重复抵押或者抵押物被转让。
4. 加强对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嫌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虚假抵押与借款的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虚假抵押与借款案件时有发生。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认定为无效合同。
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不仅侵害了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权利,而且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对虚假抵押与借款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切实保护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单位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