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先贷款 贷款找工作

钟逸 54 0

00后找工作,碰到要求办理信用卡贷款给公司使用

1、这个肯定不行的,万一公司违法的话,员工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我们这里曾经就发生过这样的案件,公司统一给员工办信用卡,激活后公司统一收走,结果公司套用信用卡现金。

2、第一:找理由走掉如果大学生在面试的时候被要求办信用卡,很显然这家公司是有问题的。如果第一时间发现了这家公司有问题,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当然接下来就是扮猪吃老虎了。

3、没有用的,既然是要套路你,那么合同上就会做的天衣无缝的,况且你也签了,就说明你已经认同了你们之间的雇佣关系了,你认为是受了骗,可以拿着你的证据去劳动部门仲裁,或者去法院起诉。

4、但是在入职时,公司的工作人员却拿小尚的手机办了两张信用卡,并刷了一万多元出来,还要求小尚写八千多元的借条。小尚觉得自己被骗,最终与公司终止合同,但在退回的金额里,扣除了培训费。已终止合同,退还一万多元。

找工作时被要求贷款培训究竟合不合理?

1、公司的做法肯定是不合法的,而且是属于诈骗患者行为。

2、大多数都会存在着骗局,找工作一般都是由雇主给对方钱,而不可能让工作的人给雇主钱。

3、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类似培训时“被贷款”等现象就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4、参加培训十多天之后,他不想留在这公司学习,但工作人员称,申请退款要等15天约金,最后补缴了培训费和违约金共计3000元,才解除该项贷款。

想入职先贷2万多培训费,这家网络公司是如何诈骗学生的?

1、多名大学生被某家网络公司忽悠,以入职前要先培训为由,被要求与某教育培训学习学校签署培训协议,并且推荐他们从某一个网贷平台上面贷款来支付培训费用,培训费用多达2万多元。

2、而培训机构不仅不肯,还想向刘某索赔2万多。像刘某这样上当受骗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被这家公司骗的人也不少,但由于他们是自愿签的协议,所以想要回这笔钱非常困难,就算走法律诉讼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3、(1)求职时遇到薪酬优厚的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时,还需交一笔高额的培训费用;(2)学生无力缴纳,公司人员表示可先在公司或第三方贷款;(3)学生办理贷款后,公司承诺的高薪没拿到,还因办理“培训贷”欠下贷款。

小伙应聘网约司机,怎料入职竟要贷款买车,这是怎么一回事?

1、这件事通过官方的一个调查,最后证明去公司是不存在欺骗的行为的,他们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把话都说清楚了,但是这个小伙子逻辑思维方面有一些迟缓,所以家长以为是被骗了,所以才找到了调解中心来处理这件事。

2、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杨琴)跑网约车,不少司机选择挂靠网约车公司贷款购车的形式来减少前期投入。

3、以招聘司机被骗贷款买车公司跑路了需要报警处理处理。

4、网I看到招网约车司机I资有,8000~1200左右,结果没有这么多,后来被袅悠货,是的,现在虚假广告都很夸张,不夸张不吸引人,别相信即可。

5、首先到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其次准备好诉状向法院提起诉讼。最后等待法院审判结果即可。

6、不靠谱。都是靠骗点钱。或者是骗你贷款买车等等。网约车。这个行业。也是。套路很多。只要是各种各样的押金。你就多注意了。多留个心眼。

大学生求职陷贷款门,入职先交一万八。大学生入职要避免哪些坑?_百度...

比如就像题目中提到的,入职先交一万八。还有什么打着培训费,这费那费的旗号巧立名目向应聘者收钱的。不要说一万八,可能五万十万都是有的。更有甚者,打着招聘的幌子,实则把应聘的大学生骗进了传销窝点。

高职陷阱。某些公司招聘的时候,工资显示的非常高,但是等工作人员入职后就会发现工资严重缩水。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不要轻信高职诱惑。招聘会骗局。

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许多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更加严格地筛选应聘者,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求职过程中哪些是高薪陷阱

1、求职中可能遇到的陷阱有网络刷单兼职、网络“高薪”招聘、“见面交费”招工诈骗、“监控面试”招工诈骗。网络刷单兼职 近日,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添加一名假冒社区工作人员的骗子为好友。

2、录用欺诈:一些不法分子以招聘为名,骗取求职者的信任和承诺。例如,以高薪职位为诱饵,要求求职者签订不公平的劳动合同或承诺不离职,以谋取非法利益。其他陷阱: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求职陷阱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求职陷阱。

3、试用期陷阱 用人单位往往抛出聘用期高薪、高福利的绣球,诱骗毕业生自愿充当试用期的廉价劳动力。合同陷阱 如果求职者与对方签订的是一份不利于自己的不平等合同,合同也许就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和被动的状态。

4、陷阱3:要你介绍他人加盟 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

5、一些企业为了吸引求职者,往往对招聘信息进行歪曲、编造、美化、包装。这些公司以高薪为诱饵,逼迫求职者立即签订合同,并以大额破费为诱饵,引诱求职者。

6、工资待遇陷阱。这类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的大学生许以高薪,但是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等到应聘者领工资时,不是打折就是推脱,有的甚至以公司倒闭为由不发一分钱。